益生菌要先提到什麼菌種?多少菌量?養殖戶利益?和賣菌的人的利益?
不同菌種效能不太一樣,分解不同有機物能力也不太一樣。通常菌量高,成本價格高;菌量低,成本價格低。但菌量差異是10、100、1000這樣的倍數計算,成本也是這樣的差異。菌量低的產品,直接投水,量一定要多,問題是單價低符合養殖戶購買習慣,但不知道投放量大,造成買最便宜,但卻花最多錢。而且單價低,真的不適合再叫你擴培,因為一經擴培使用,下一次要再向你買菌搞不好要幾個月或過完年了。
再過來,養殖戶去買的一桶一桶的光合菌或EM菌就都是做生意人擴培出來的東西,養殖戶用得很高興,卻不知道自己花大錢,其實自己擴培最實在,最省錢。再過來,給予菌含碳和含氮營養物進行醱酵,多數走的路徑是將營養物反應成糖,再反應成酸,接著再反應變成酒精。因此正確醱酵完成可以聞到酸酸和酒精的氣味原因在此。但要注意,當反應過多的酸時,原本的工作菌會被抑制或死亡,若有雜菌入侵,耐酸的雜菌便會取而代之。接著,若反應產生過多的酒精時,現有的菌將會被抑制或死亡,進而被耐酒精的雜菌所取代。因此菌相會隨著時間不斷地變化,而這也會和所提供的營養源種類和數量有關。所以當想放入很多數量的魚溶漿想延長儲存時間並不完全正確,不嚴謹的醱酵過程雜菌入侵與蛋白質有可能被分解成各種極惡臭的胺類化合物,甚至最後整桶的菌死光光只剩下肥水。
再來,不管是直接投加水活化的菌或是經擴大培養的菌,一樣都要控制量,過量一樣都會倒藻,這不是科學問題,這是觀念和邏輯問題。
菌在池水中的數量上的生命週期可能約為7-10天,經驗上常取7天來看待。菌量未增加到一定數量時與數量減少至一定量時都是空窗期,也是相對病原菌數量增加的時候,因此我提倡先消毒將病原菌與數量減少且老化的益生菌殺死後再投新菌,而且新菌提早在三四天前擴大培養後於消毒後定量投放,此舉可讓多量的益生菌能在池水中馬上做工,二來可大幅降低使用益生菌的成本,這樣的做法何樂而不為呢?
還有,液態的菌都是活菌,不是休眠菌,所謂的休眠菌只有能成為芽孢態者才是休眠菌,才能長時間存放。至於有些菌噴附在像是澱粉或麩皮上後乾燥的也不是休眠菌,一樣是活菌!
胡說八道,請專家能人指教。
引述~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