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怎麼吃?要吃哪裡??
每到秋分"大閘蟹"這名詞就聲名大噪,初嚐/老饕/趕流行....猶如一場年度盛會開鑼。
但是~一隻大閘蟹 = 一隻土雞,土雞可全家飽 一隻螃蟹又吃不飽....
花大把金錢到底是價值在哪??
要吃哪裡??要怎麼吃??吃得安全??
還是只是趕流行??
心裡卻不知花錢到底要甚麼??
好吃在哪裡???....。
每到產季 新知舊雨...客人直往場子光臨嚐鮮,大閘蟹料理上桌,對每一位客人總是要重覆的問"有吃過嗎?需不需要我來幫您"。
結果~結論竟然是大多數都不知要怎麼吃 . 吃哪裡 . 蟹具使用......需要客服人員示範講解。
換言之~大閘蟹產業近年崛起,一般消費市場對品蟹美味不夠認識,相對的造成市場通路無法擴展到大眾消費者,對產業推廣是種展業警訊。
大閘蟹公膏母黃,母蟹平均2.5~3.5兩為主要規格,初秋9~10月為佳,過後會產生過熟,蟹黃呈黑色葡珠狀帶苦味失去美味,商店家會以延長蒸煮時間讓葡珠狀轉黃,但蟹黃變硬失味,內行老饕會有感,初嚐者可就不知真正美味如何。
公蟹規格可大到10兩稀品,平均以3~6兩為主要規格,10~12月為佳,公蟹精華在白膏,晶瑩剔透形容不為過,濃厚黏牙 膏香清淡久存,依台灣"食"的大規格文化習慣,產銷市場以公蟹較為消費者接受,所以養殖還是以公蟹為主。
一般消費者接收廣告文宣美化資訊,以為蟹膏蟹黃就是撥蟹殼呈現滿滿黃橙橙...內容物,才是膏黃飽滿,真是錯誤導向,黃色內容物是大閘蟹的肝胰臟,母蟹黃跟肝胰臟會有深淺橙色層次差別。
公蟹膏更好區分,撥開蟹殼黃橙色的周圍會有一層白色透剔濃膏狀,就是公蟹精華,當公蟹膏越飽滿 相對的黃色肝胰臟會越少,產期末 . 蟹膏越多盰胰臟變少 . 蟹香味也會減淡轉成腥味,表示要再嚐極品....等明年。 (可連結料理說明)
所以~想要體驗品嚐大閘蟹,就需記得:
了解產期時分 . 品質優劣 . 精華所在,才能感受品蟹歡心雅興。
工商忙碌,為自己撥出時間,在山林水景中 . 寬心悠閒,邀至親挚友...分享品味人間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