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於91年開放中國大陸大閘蟹進口。依據我國輸入規定,大閘蟹並非動植物檢疫品目,但進口時必須符合我國食品衛生標準。
由於大陸大閘蟹於95年10月間被驗出含禁用致癌物「硝基砆喃」,為保護國人健康,於當年停止進口。
事隔至101年,政府無預警的又重新開放大閘蟹進口,造成101年度320公噸(約)及102年度600公噸(約)大量傾銷進口,造成本土養殖業衝擊至大。
農委會在兩岸簽署檢驗檢疫合作協議,主要為建立雙方檢疫檢驗官方聯繫機制,以加速重大疫情通報以及突發事件的協調處理。
我國並未放寬或降低現行檢疫檢驗標準,大陸食品雖然把關檢驗,只能以抽檢方式,以大陸業者在市場兢爭的道德指數,是全球共同認定的(市場信心不足)。
檢驗有問題的貨品還是會源源不絕的夾帶闖關,以國人的對大陸進口大閘蟹貨品消費仍信心不足。
大陸食安問題是存在,但非絕對性,因商業利差與消費者認定不足,造成進口商人以低價劣品傾銷進口惡性循環,欠缺公信力之機關.團體...做品保責任認可,就依目前進口市場要有正當性市場,需以本土養殖並行,穩定市場需求平衡,建立供需市場品牌。
本土農漁業產品想要對抗大量低價農漁業進口產品 ,唯有技術突破.以精緻品質建立市場信心 ,才有競爭力 , 這是市場不變的機制。
未來本土大閘蟹養殖業,想要競爭生存, 以近年的趨勢已經由傳統專業走向觀光產業.自養自銷,建立自有市場 。
以國人的養殖技術基礎,本土養殖業仍有相當大的市場,競爭是品質提昇的原動力,國人消費者與業者不必太去排斥 ,這是自由市場的現象,反而提昇市場活洛,對本土大閘蟹養殖業,是另一項加註的附加價。
每個國家都是存在著自產與外來的競爭,這是地球村經貿時勢,自由貿易下的產物 ,無可避免......。
廠商申請進口大陸大閘蟹,仍須符合我國食品衛生管理法相關藥檢標準,始准輸入。
未來若建立起共通標準,即可去除市場進入障礙,同時搶得標準化先機,台灣將有機會主導國際標準走向。
近年發生的含硝基砆喃 . 氯黴素 . 鎘量超標 . 恩諾沙星 . 還原型孔雀綠...等法定禁藥的大陸大閘蟹進口,都讓民眾避之唯恐不及。
尤其,近兩年來重新開放,禁藥仍是不斷驗出,由於政府政策以逐批抽檢管理,未追縱大陸出貨證照,並無法真正的為國內食安確實把關,
勢必讓市場對產業失去信心,對本土養殖業更是傷害,唯有在地產業與外來商品做區隔,改變傳統個體市場思維,共同建立自我品保附加價值,穩定市場信心。